近期,专注于消费品真伪检测的某评测团队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,历经四年,累计接收超过4000多件化妆品真伪鉴别的求助申请,接近一半的样品最终被判定为假冒产品。这份报告不仅暴露出化妆品行业存在的严重问题,同时也为消费者敲响了警钟,要警惕可能潜藏的风险。
探访广州知名化妆品批发市场,发现存在 “贴牌” 行为,非违法行为但属小套路。
在市场附近店铺发现疑似假货经销商,称可提供大牌护肤品假货,价格为原价一折,还建议代购真假混卖。
一经销商称有原瓶,采购后抽出液体再加工,样品在某知名验证平台通过,另一收费鉴定平台显示 “不符合正品工艺”能提供海关申报文件等。
所谓“原瓶”技术,实质上就是获取正品化妆品的空瓶,随后用成本低廉的替代品填充,经过一系列包装后,再次投放市场。这种手法之所以难以察觉,是因为它巧妙利用了消费者对于品牌包装的信任,加之某些假冒商品在成分、质感上刻意模仿,甚至能在初步检验中瞒天过海。
例如,据报道,某些使用“原瓶”技术生产的假货,竟然能在知名验证平台上通过检测,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甄别难度,也暴露了现有检测机制的漏洞。值得注意的是,为了使假货看起来更加“真实”,不惜花费心思伪造海关申报文件和其他证明材料,企图蒙混过关。等等渗透早已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销售网络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,消费者尽量规避风险的做法是:在选购高档化妆品之前,务必通过官方网站查询确认目标产品的正规销售点;使用完毕后,切记销毁空瓶,以防被回收利用制作假货; 面对可疑来源的商品保持警惕,尤其是价格异常低廉的“奢侈品”。对于相关企业定期且彻底的销毁计划,配合严格的市场监管,是防止化妆品市场被污染的最有效策略之一。